2015年8月21日 星期五

[心得體會]我靜坐所遇到的問題與朱熹、陽明功夫中反思體證 : 道德非教條限制,而是通往無限的起點

  當正視生命後,就會發現有無限的課題。
目前我不清楚我做到哪一題,但是就我有所感,跟上課所接觸的課程,
如104年8月為期五天的儒學營、及自己在伙食團碰壁的小小歷程,
曾經有位高中孩子問我,幹嘛讀那麼多經典書,我想對於我而言幫助很多,趨近於無窮。

一、[理想]從宇宙中定位自己,不是從人與人間的比較定位自己:穩定自己

二、[導師]與聖賢對話中探索自己,而不是從短暫潮流中尋找自己:更成熟的存在

三、[自己]了解某些基礎而必要的事情為什麼必要去做,而不犯重複的錯誤:避免一失足成千古恨

四、[危機]透視許多虛假與不安,能夠從容淡定的面對起伏:面對挫折

若以動態而言,[理想]如遠方想去的樂園地圖、[導師]須要有熟練的導遊、[自己]就是要準備好旅行包包不要遺漏重要個人裝備、[危機]是旅程中必要面對的課題。


有些反思,如下文。
歡迎您給予建議。




  • 我最近靜坐後,犯的一種問題,類似於打嘴砲。
若萬事不能洞悉運化,則言良知而靜一也是虛言而已。如沒有真切功夫的玄虛而蕩。
我最近就犯這個毛病,可以靜、可感應、可讀經訓,可以言談。但對於
人的氣質問題、事的鞭策毛病、變化的狀況應頓,都耽溺於自己的感應靜與經訓,不可也。


  • 理想境界,主客一體。
不流於自我主觀猜測,也不流於客觀的冷漠,而是主觀互通客觀事務也圓滿。理事圓融。(這是否與牟宗三先生於中國哲學十九講處有相關聯?)
真正徹悟,是能運化萬物萬人,而讓每個人各得其所,點而化之。
儒家之中和,不是一致化的,而是萬位各復其自己,是多元化的自在。



  • 教條非限制,而是比賽基礎規則!反而能創造無限。(此論之前有論,待引)
如孔門 四聖各有千秋,關聖也不同於他也。  我看,真儒,非唯唯諾諾者也,而是依照無條件律令之道德,透過個體有限呈顯無限的精神價值。 (受祖漢老師說法啟發)
以時事而言,貪官汙吏永遠受人討厭,如此而已。
但,如何避免成為這樣的人,是一個永恆的課題。
人受到慾望遮蔽時,總是無法看清楚自己身該做,該行的基本。所謂利慾薰心也。


  • 是無限的開始,而非自由的牢籠
在此意義下,道德非教條,而是一種基點,此基點能讓我們立足於上,創造無限,若失去此基點,則失去一、失去心,反而不自由,不創造,不自在也。(受高瑋謙老師儒學營演講啟發)


  • 時下之人,多如是,得人爵,而忘其天爵。
立足於此,方能萬化而行,合乎其道。失足於此,千金美嬌,過眼雲煙,臭名永傳也?



  • 反觀自照
因此,我工夫還未純粹也。
此基點應該是一刻也不得閃失的。



  • 這對我們有什麼幫助呢? (這應該是最想要了解的吧?)
很多時候,會發現我們自己的思維走不出某種線性習慣。
很多原因,但是最重要的就是沒有發現這個問題,或者,發現後沒有足夠能量,或者人指引、陪伴、成長。
而,我很感恩,受到很多幫助與能量,還摸索了經典這充滿能量的存在。能量的議題可以參考另一篇文章(之後補上)




仙佛言:守本分,即好命,守願力,即成聖。


感悟小詩
不成韻,略引。 聖博靜書

一非萬不成,理非氣不顯。
萬非一不行,氣非理不順。
心非事不明,工夫須事磨。
事非心不思,物交物引已。
良知是萬基,非知無以成。
萬物位是誠,過化存其神。


朱熹理氣,不離,理一分殊。 陽明良知生天地。在道德實踐意義下,真有味道。

創用 CC 授權條款 玩經典 由曾聖博製作,以創用CC 姓名標示-非商業性-禁止改作 3.0 台灣 授權條款釋出。 若有任何問題,歡迎留言.

2015年8月19日 星期三

牟宗三《中國哲學十九講》7.道之「作用的表象」 & 楊定一靜坐


  • 問題:
    • 怎麼證明三教最終境界是主客一統?
  • 已解決:
    • 實踐的弔詭性,不生之生,無為而為。
  • 聯想:
    • 楊定一博士,靜坐。



牟宗三《中國哲學十九講》7.道之「作用的表象」
頁 130 

我們依實踐而有觀看或知見;依這觀看或知見,我們對於世界有一個看法或說明。這個看法所看的世界,或這個說明所明的世界,不是平常所說的既成的事實世界(如科學所說的世界),而是依我們的實踐所觀看的世界。

  • 聖博案:因此,科學導向教育、或者純粹知識教育,無法拔震人之精神也。物化也極是自然?

這樣所看的世界有昇進,而依實踐路數之不同而亦有異趣,而既成的事實世界則一定而不可移,此則名曰定性世界。而若此定性世界是康德意義的現象,則現象畢竟亦是對應我們的感性與知性而為現象,因此,它為定性世界是依我們的定性感性與定性知性而為定性世界,上帝原不創造現象(依康德);而若我們的感性與知性不是定性的,而是可轉的(例如轉識成智),其為可轉是依人不是定性眾生,即不是依人類學而看的人,而為可轉,則現象之為定性世界亦是可定可不定的,可使之有方可使之無。
  • 案:殊途同歸。但疑惑的點是,何以證明? 雖然於序章明言,內容真理透顯五教是一樣的,如忠信、孝順。 但何以證?

而所謂有昇進有異趣的世界則都屬於價值層的,屬於實踐方面之精神價值的;而若在此實踐方面的精神價值之最後歸趣總是定在自由自在,則有昇進有異趣的世界總歸是一,雖有昇進而亦有終極之定,雖有異趣而亦有同歸之同,而此世界中的萬物即是「物之在其自己」之物,此則為終極地決定者,亦即是絕對的真實者或存在者,而不是那可使之有亦可使之無的現象。

依此,普通所謂定者實是不定,而依上說的觀看或知見而來的普通視之為主觀而不定者,終極地言之,實是最定者,最客觀者,絕對的客觀者──亦是絕對的主觀者──主客觀是一者。


  • 聖博案:本段條理析斷極分明,以往理解到家往往歸於空無,但未想道家也是不斷滅現象的圓教,受教了。 而道家所顯示的現實世界的反作用力,也是很親切的。如易經謙卦天道惡盈。





今日,嘗試一番,甚是受用。

##EasyReadMore##